养牛网

畜牧堂-养殖服务网

公众号

快手

当前所在 :   畜牧堂 > 养牛网 > 牛病 > 牛病大全 > 本季高发病

牛乳头状瘤病的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畜牧堂小编
收藏本文
发布时间:2020-10-23

  一、疾病概述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形成乳头状瘤为特征。

  二、病原或病因

  牛乳头状瘤病毒属乳头状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乳头状瘤病毒属(Papillomavirus)的成员。病毒粒子呈20面体对称,其内部存在属的共同抗原。病毒核酸是单分子的环状双股DNA,分子质量为4.5100。本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不能在细胞培养中繁殖;在仓鼠、小鼠和牛胚细胞中经6~8周曾观察到细胞转化现象,但未见包涵体。皮下接种马、小牛、哺乳仓鼠和某些品系小白鼠,可引发肿瘤。

  本病毒可分为6个型。因血清学上相关的l、2、5型具有相同大小的基因组和部分DNA序列,故将它们归为一群;另一群即3、4、6型,它们也有共同的DNA序列。两群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

牛乳头状瘤病

  三、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牛均可发病。但3个月到2岁之间的牛易发,肉牛比乳牛发病率高,圈养牛比放牧牛发病率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散发。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如产犊患病母牛(乳房部患有肿瘤)通过哺乳途径感染犊牛(肿瘤多分布在嘴部、面部、鼻唇镜)、生殖器患有肿瘤的公牛经交配传染母牛并引发阴道炎。也可经污染的缰绳、鼻捻子等用具和物品间接传播。环境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四、临床症状

  潜伏期l~4个月。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通常经过1~12个月自行消退。康复牛对同种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力。病牛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肿瘤发生在食道或消化道则可引起食欲减退。发生在膀胱的乳头状瘤容易癌变,可导致慢性地方性血尿症。发生在体表的乳头状瘤可因摩擦而破溃、出血。

  不同型的病毒可在不同部位引发不同类型的乳头状瘤,但都是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颈、颌、肩、下腹、背、耳、眼睑、唇部、包皮、乳房等部皮肤及食道、膀胱、阴道等处黏膜。肿瘤眼观呈球形、椭圆形、结节状、分叶状、绒毛状或花椰菜状,大小、数量不等,为灰白色、黑色、灰棕色,触之坚实。在发病初期,肿瘤为分布不均匀的圆形、光滑突起的灰色小结节,由高粱米粒大至豌豆大,以后逐渐增大,颜色加深为褐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角质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乳头状或花椰菜头状肿块,大者可达410cm2。

  根据组织学特点乳头状瘤可分为皮肤乳头状瘤和生殖器纤维乳头状瘤两种类型。

  皮肤乳头状癌常发生在皮肤及皮肤型黏膜(如食道),上皮与上皮下结缔组织同时增生呈乳头状突起,但上皮增生占优势。增生的上皮表面过度角化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棘细胞失去张力原纤维并发生空泡化。颗粒细胞层可见嗜碱性核内包涵体(自然病例不常见)。乳头状瘤常由许多绒毛状突起构成,每个突起都有一个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轴心,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生殖器纤维乳头状癌常发于阴茎或母牛阴道黏膜。其特点是结缔组织成分明显增生,而覆盖其上的表皮仅轻度增生。因此,瘤组织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它们形成相互交错的成纤维细胞囊或呈旋涡状,排列不规则。有时瘤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样结构。肿瘤前期,可看到许多核分裂象易误诊为纤维肉瘤。肿瘤表面局部有溃疡,其下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成指状钉突入瘤组织,上皮细胞不角化。

  五、疾病诊断

  本病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特点、病原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在电镜下检查病毒颗粒,或从病料中分离病毒,进行动物接种试验(形成特征性乳头状瘤)或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可引起膜增厚),以做病原诊断。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抗体。

  六、疾病治疗

  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生于体表的乳头状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术后用碘酊涂抹创部。

  七、疾病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外伤。如有发病,应及时隔离,彻底消毒。


评论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快速问病
109名畜牧执业兽医师在线回复
热门标签
精彩推荐
友情链接
下载APP惊喜不断
行业微信群
畜牧养殖群 281
畜牧养鸡群 311
畜牧养牛群 252
畜牧养猪群 333
畜牧养羊群 301
畜牧养鸭群 291
畜牧养鹅群 321
微信扫码立即进群
服务热线
400-616-0558
+1